中新网呼伦贝尔8月20日电 题:女儿忆“中国最后的女酋长”:母亲与驯鹿在一起的一生
(资料图)
中新网记者 张玮
“妈妈,今年部落里又迎接了不少驯鹿新生命,这些小家伙正在茁壮成长。”
“妈妈,我们好想您。”
……
入秋后的大兴安岭林区清凉了不少,得克沙随着鹿群走在林子里,伴着铜铃声,驯鹿在认真地找苔藓,而她在向天上的母亲“汇报”使鹿部落的情况。
得克沙是“中国最后的女酋长”玛力亚·索的女儿。2022年8月20日,玛力亚·索在她最爱的驯鹿身边去世,享年101岁。“母亲陪伴驯鹿最久,我陪伴母亲最久。”
资料图。图为“中国最后的女酋长”生前在山上饲养驯鹿。根河市委宣传部供图
玛力亚·索出生于1921年,鄂温克族,她毕生和她的族人生活在位于环北极地区泰加林带的最南端的山林中,被世人誉为“中国最后的女酋长”。
地处北纬52度、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草原和大兴安岭交汇处的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是中国最后一支使鹿部落的栖息地,这里生活着全球地理纬度最低、最靠南端的驯鹿种群。敖鲁古雅鄂温克是中国唯一饲养驯鹿的民族,而玛力亚·索的一生都在与驯鹿打交道。
从得克沙有记忆起,驯鹿就是她的玩伴,“其实,它们更像兄弟姐妹,我们一起相处、生活,那是一生的情感。”
图为生活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密林深处的驯鹿。王郑胤摄
玛力亚·索曾给得克沙讲过她与驯鹿的故事,“从能牵驯鹿开始,妈妈就跟着她的父母出去打猎,帮着喂鹿。”
“妈妈常说,有了驯鹿,鄂温克人才能过得踏实。”每每忆起母亲对驯鹿的感情,得克沙总会热泪盈眶。
2003年,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生态移民搬迁至根河市西郊,这个曾经在大山上与驯鹿为伴、靠狩猎为生的人口较少民族,从较为原始的生产生活状态大踏步迈入现代社会。
“我第一次下山是为了上学,城市里的生活虽然有些陌生,却也满足了我的求知欲。”得克沙讲述道,“从上学、上班到成家立业,那时的我没想过会再上山。”
图为争抢吃豆饼的驯鹿。王郑胤摄
可是,一辈子生活在山林里与驯鹿为伴的玛力亚·索,仍心心念念自己的驯鹿,“于是,我决定陪着母亲再上山。”
回到山上的得克沙再次接触阔别已久的驯鹿,她才真正地走进了母亲的世界。
“我学会了用妈妈的眼光去看森林、看驯鹿,那是最幸福的事。”得克沙的眼里闪着光。
就这样,得克沙陪着母亲在山上一待就是十多年,“偶尔下山避寒,妈妈也得碎碎念着她的驯鹿。”
得克沙回忆,从2008年以后,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山上猎民点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安装了太阳能发电板,各家也有了拖拉机、房车和帐篷……”
目前,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建立了14个猎民点,敖鲁古雅鄂温克猎民增长至近350人,驯鹿种群从原来的400余头增长到了1400余头。
图为不断扩大的驯鹿种群。王郑胤摄
玛力亚·索虽然离开了她爱的驯鹿和森林,但她内心的热爱却留给了女儿得克沙。
“鄂温克族是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这些年,我们的各项民族文化都在传承,语言也不能断档。”得克沙在社交账号上建了民族语言群,教大家学习鄂温克语。
图为医学专业毕业的觉乐(左一)回到山上与“90后”表弟达琳玛(左二)一起饲养驯鹿。王郑胤摄
“而且,回到山上养驯鹿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还成立了驯鹿研究协会,与环北极国家的专家学者交流互通,共同开展驯鹿种群壮大的学术研究,发展泛北极圈文化。多好的事儿啊!”得克沙说,这是母亲生前最想看到的模样,她希望中国的使鹿文化被世界关注。
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得克沙依然坚持在山上,陪着母亲留给她的100多头驯鹿。她始终记得母亲说的话:“我们祖祖辈辈守着山林,跟大自然亲近,驯鹿就像我的孩子一样,我非常爱它们。”(完)
关键词: